(资料图片)

今年的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协公布了2023年的节庆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强调了博物馆在增进人的福祉和推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将博物馆与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及社会的团结包容结合起来。在这一语境下,中小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就显得日益紧迫。

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有地市级及以下中小博物馆3198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51.7%。中小型地方博物馆已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基础。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许多博物馆,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小博物馆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状态。一方面,这些博物馆馆藏稀缺,观众有限,进而导致博物馆存在严重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青少年出了校园“无处可去”。

如何充分挖掘中小型博物馆的现有资源优势、激活这部立体“百科全书”的育人功能?以社区为目标,以引进和策展为突破口,重新定位中小博物馆角色、改善公共关系,或许是中小博物馆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必由之路。

在甘肃,兰州大学开发实施了“馆语计划”。由兰州大学学生组成的团队,与一些中小博物馆的合作,举办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儿童观览活动、汇报演出,促进达成政府购买服务,有效宣传当地的历史故事及文化内核。这不但极大地改善了这些博物馆资金不足的状况,更为孩子们提供“第二课堂”最好的活动空间,真正点亮基层文化的星火。在“馆语使者”们的帮助和陪伴下,很多西部基层博物馆从一个“无名小馆”升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如果说甘肃的“馆语计划”是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公益行动和政府购买服务,激活了中小博物馆,那么,在上海,众多中小博物馆则是以市场化的引进和策展让“小而美”促进大发展。

上海的区县博物馆这些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嘉定博物馆、松江博物馆,还是近几年新建成开放的奉贤博物馆、闵行博物馆新馆等,或不遗余力地发掘和打捞本土文脉进行策展,或采取“拿来主义”,立足大文化视野的引进文物展,都各有特色。

比如,对于盛名在外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文物,上海的观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文明。该展在5月3日闭幕时,共吸引了13.2万人次参观,这对于上海的一家区级博物馆而言,可谓成绩不俗。再比如,近年来,嘉定博物馆策划的口碑与学术性兼具的原创性展览如“一代儒宗——钱大昕纪念展”,这是嘉定博物馆立足于发掘嘉定本地文化名人的展览展示。而2021年3月,上海首个“社区参与式博物馆”正式开放,这家位于虹桥机场新村小区内的“社区参与式博物馆”,以引进和策展相结合的方式,见证了居民逐步参与社区共治的生动历程。

在“淄博烧烤”未出圈前,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地方小吃会吸引国内外游客争先“进淄赶烤”。同样的道理,小博物馆也可有大作为,也可以让国内外游客去打卡某个小博物馆。这就需要中小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研究和地域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以构造展览为导向,多角度、多层次挖掘藏品信息,丰富地域文化展示的实物资料及设计构想,为展览选题提供智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围绕特定主题进行展览引进和策划,可以通过故事结构的变形、乡土意识的构建等方式,拓宽叙事路径、优化展示策略,让展品组合产生全新的意义,赋予展览内容全新的文化内涵,为中小博物馆“吸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