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6月间,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带领团队牵头的多项晚期肺癌诊疗相关临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三项国产创新药及新适应症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并在国际知名期刊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和E Clinical Medicine发表成果,累计影响因子222.31。近年来陆舜教授团队临床研究屡获突破,已有14项牵头临床研究成果获批新药以及新适应症上市,为更多中国肺癌患者赢得希望和未来。据悉,胸科医院近年来临床研究发展迅猛,已开展临床研究500余项,牵头药物临床试验数量位列上海市第二,全国第九位。


【资料图】

国际上首个“四药联合”取得成功,破除晚期肺癌耐药绝境

2020年5月,江阿姨被诊断为肺癌时,已经出现了骨转移。她先接受了靶向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两个月后病情就进展了。绝望之际,她加入了陆舜教授的ORIENT-31临床研究。只经过三个多月的“四药联合”治疗,就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疗效,阿姨的病灶缩小了30%!之后她一直服药至今,三年间肿瘤再未进展或转移,病情一直很稳定。

此项由陆舜教授牵头的研究:国产药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化疗的“四药联合”方案,已经成功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适应症,可用于EGFR突变耐药的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影响因子102.64)。据文献查阅,国际上以“靶向+免疫+化疗”治疗思路破除肺癌耐药绝境的相关临床研究中,此次的“中国方案”第一个取得成功。

据研究的主要参与者、肿瘤科主任医师简红介绍,临床上,像江阿姨这样的病人不在少数,亚洲约一半的肺腺癌患者会发生EGFR突变。对于此类患者,靶向治疗是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然而,一般经过8至20个月后,患者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耐药。为了给患者探寻更多的治疗希望,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带领团队,聚焦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模式,领衔开展了一项前瞻、随机、双盲、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标准化疗方案相比,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及化疗的联合方案,持续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4.3个月vs 7.2个月),总生存期达到22个月。

据陆舜教授介绍,此项研究中的免疫抑制剂和抗血管生成药均为自主研发的“国字牌”创新药,并且已经纳入医保,将大大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中国研究”惊艳世界,国产药屡创生存期新高,脑转移同样获益

陆舜教授牵头的另一项国产靶向药“贝福替尼”在今年6月也成功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适应症上市。“贝福替尼”一线治疗的临床研究表明,可明显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相关研究成果同样发表在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影响因子102.64)。

贝福替尼是一款国产新型三代EGFR靶向药物,在后线治疗中,它针对T790M突变及EGFR敏感突变患者均展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给晚期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获益。研究显示,贝福替尼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22.1个月。

今年3月,由陆舜教授带领肿瘤科主任医师虞永峰团队开展的“谷美替尼”相关研究也获得突破性进展,成功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上市。这是中国首个用于全线治疗MET14跳变非小细胞肺癌的MET抑制剂,是继2021年陆舜教授团队相关研究成果推动全球首个用于治疗MET外显子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药物“赛沃替尼”获批上市之后,这个领域的又一次重要突破,为无数深陷绝境的病人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在6月初举行的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陆舜教授在肺癌专场会议上,公布了中国原创Neotorch研究的最新详细数据,展示了肺癌免疫药“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药物的惊艳疗效。今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接受了这一研究成果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

“这些研究成果彰显了中国原创研究的实力,也见证了中国原创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陆舜教授介绍道,“中国方案、中国创新药,正在不断改写国际肺癌诊疗模式与理念,也在持续提升我国肺癌治疗药物的可及性,为患者点燃生命新希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