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6月19日报道:气候变化会给城市带来哪些威胁和影响?如何建设韧性城市? 由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SEA-Hi!”论坛日前在上海举办,论坛以“坚守1.5℃,建设韧性城市”为主题,邀请气候、交通、规划、低碳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探讨气候适应和韧性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应对之策。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东亚区域总裁刘岱宗在演讲中提到,中国约75%温室气体来自城市地区。目前,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积极启动碳减排工作,如上海制定的低碳社区创建指标体系在全国具有示范推广作用。他认为,气候问题应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转型变革手段。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呼吁,采取更有效积极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刻不容缓,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建造更加韧性的城市。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设研究平台技术应用研究学组组长张翀介绍,2021年,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着手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课题研究。作为规划师首先需要具备最基本的学习能力,跨出规划领域学习很多跨专业知识。第二步是要将这些跨专业知识连接到规划专业领域,全局审视整个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框架,评估规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加强和其他部门的跨领域协同。
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高级项目主任王志高建议,国土空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减碳机会窗口。“首先要严格控制好国土空间规模,其次要控制好国土空间结构,最后还要控制国土空间形态,划定增长边界、公共交通导向、混合开发、小街区密路网、增加公共空间等。”王志高提到,上海这方面做了诸多实践示范,如15分钟社区生活圈,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等,“最重要的是改善‘人’的生活,做到以人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