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妈妈偷走录取通知书阻挠女儿入学”这一事件引发网友热议。在《人物》杂志发表的一篇题为《妈妈偷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的自述文章中,17岁的女孩佳佳(化名)表示自己如愿拿到了中央戏剧学院教育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但在入学前11天,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本等关键证件不翼而飞。私自拿走这些东西的人,正是她的妈妈,这一切都是为了阻挠佳佳入学。九派新闻记者联系到了当事人佳佳,其称,妈妈现在已经同意她去中戏上学了。
孩子考上中央戏剧学院这样的名校,大多数父母高兴都来不及,佳佳的妈妈为何要用偷走录取通知书这种极端方式进行阻挠?佳佳表示,妈妈不想让她读中戏,希望她留在重庆当一辈子老师。
原来如此!即便知道了个中缘由,依然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牙齿都难免会咬到舌头,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本是正常现象,在志愿填报上存在分歧,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通读全文之后,不难发现佳佳与母亲绝不只是通常意义的亲子关系矛盾,更触及了“控制型家长”这个深层次的问题,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窒息感。
可怜天下父母心。平心而论,很多父母之所以忍不住要“控制”孩子,大多是本着“为了孩子好”的出发点。希望孩子从事稳定体面工作,不要四处奔波辛苦打拼的父母不乏其人。尤其是家有女儿的,这样的想法往往更为强烈。
站在“现实”角度审视,父母的考虑确实不无道理,毕竟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归于平淡。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对外界充满好奇,渴望到外面闯荡一番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哪怕碰的头破血流,也心甘情愿,即便最后还是回到原点,其经历也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反之,倘若一开始就屈从于“现实”,按照父母的规划安排自己的人生,很可能会平稳一些,但内心的遗憾和不甘却很难弥补。更何况,如果年轻人都早早丢弃了理想,接受了按部就班的生活,社会又怎会有活力呢?
人生的选择,很难简单地用对错来判断,但尊重孩子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孩子是父母的结晶,但却是独立鲜活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续集。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把握好分寸,不能任意越界,别以爱为名给孩子打造“囚笼”。
而且,令人窒息的爱,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就像文中的佳佳一样,在妈妈长期无孔不入的控制下,佳佳变得极度敏感,在家时总是神经紧绷,并且学会了反抗乃至刻意的叛逆。她其实并不厌恶当老师,但对妈妈强迫其留在重庆却极度厌恶。
故事的结局有点像“闹剧”。在佳佳的不懈斗争和其他亲友的支持下,妈妈做出了妥协——在家里给佳佳算了两卦,卦象显示她可以去北京。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后续”,网友们纷纷调侃是“以魔法打败魔法”,希望不要再闹出什么幺蛾子了。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妈妈偷走录取通知书阻挠女儿入学”收场了,但这个极端事例所引发的风波,却不应该就此画上句号。这种以爱为名控制孩子的做法,不仅严重越界,而且会让亲子关系濒临崩溃,甚至产生难以预料的后遗症,值得为人父母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