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千万不要相信什么民间偏方,我因为服用偏方,直接将自己鼓捣成了尿毒症!”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刚刚做完一次血透的老徐这样告诫病友们。3月9日是第18个世界肾脏日,主题是“人人关注肾健康一关爱高风险人群,预防意外肾损伤”。像老徐这样不接受正规治疗却胡乱服用偏方的患者,并不少见。(3月9日《宁波日报》)

不论是从亲戚朋友、邻居老乡等熟人圈子打听到的偏方,还是从网络传播中获取的偏方,抑或所谓“成功者”的现身说法,在科技与医疗水平日新月异的当下,依然有一些人信奉和迷恋偏方。在他们看来,偏方成本低、见效快,能够起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达到药到病除、省时省力的目标。然而,因偏方引发的意外事故乃至悲剧层出不穷,犹如一面镜子,不断提醒和警示人们——对民间偏方 “照单全收”,很可能会自食其果。

在这样一个关系型社会、人情社会,熟人们更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面对口口相传、以讹传讹的偏方,一些人基于对熟人的情感与认同轻易地托付了信任。面对熟人们“一切为了你好”的姿态和言之凿凿的背书,一些人轻率而糊涂地选择了盲从。

面对互联网上的纷乱信息,一些人缺乏“过滤器”。在“流量经济学”的驱动下,自媒体发布了形形色色的偏方来博取眼球、吸引注意力。一方面,在健康和养生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相关话题能够更好地“引流”;另一方面,偏方在某种意义上迎合了人们的捷径心理,一些通过常规医疗手段费钱费力的疾病,被具有神秘色彩的偏方迅速攻克;这样的“化腐朽为神奇”,自然会诱惑不少人“上钩”。

笃信偏方具有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神奇功效,却忽略和漠视了每个人的体质对食物、药物的敏感性和接受度不同。忽视医疗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指望用偏方来一劳永逸地消除病痛,不可避免会让不确定性转变为风险。“轻信偏方患重病”非但没有解除病痛,反而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和精神上的痛苦,显然得不偿失。

医疗有门槛,离不开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伦理的医务人员。对医疗缺乏足够的尊重和敬畏,绕开专业人士自弹自唱、孤芳自赏地使用民间偏方,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认知的短板与局限,信任道听途说的偏方,何尝不是一种鲁莽任性的以身试险。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承认自身在某些领域的不足、将信任托付给专业人士,才是理性、成熟的态度。在现实世界中面对熟人也好,在网络世界中面对陌生人也罢,不传播道听途说的偏方要成为一种禁忌和底线。有些时候,虽然传播者没有恶意甚至心怀善意,但缺乏科学性、专业性的民间偏方,很有可能会造成事与愿违、悔之晚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