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日前,古都洛阳四家知名博物馆推出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夜宿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文博、旅游爱好者目光,然而一晚1688元的收费又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在不少文博爱好者看来,这是一次与古代遗址、珍贵文物深度接触的难得机会,也是一次文博活动的大胆创新;但也有人认为活动定价过高,只能少部分人参与导致公益性缺失,且仅在博物馆内睡觉没有太大价值。(3月24日上观新闻)

事实上,夜宿博物馆,1688元一晚,并非仅在博物馆内睡觉那么简单。比如,洛阳博物馆的“神秘客—文物守护计划”夜宿活动,参观当晚,一件神秘文物于闭馆后的洛阳博物馆里面向被邀请的参观者展出,然而特展帷幕拉开之时,展柜里竟空空如也……据介绍,该场活动采取文物拟人演艺、推理剧本杀和夜宿。

这种由沉浸式戏剧、中国传统游戏和夜宿构成的一整夜体验,确实是需要较高成本的。仅仅独家剧本的定制,就需要作者在剧本中融入其馆藏文物和特定的历史知识,还要结合博物馆的实景创作,这样的剧本在业内一般都是“六位数起步”。而运营、人力等成本也不容小觑。今年2月11日起,上海博物馆每周加开两个夜场,一个夜场光场地运营支出就超过5万元,每次需要50—100名工作人员加班。

至于有人认为,博物馆应该是公益的、社会效益第一的,其实这和1688元夜宿博物馆并不完全矛盾。

为适应人们文化需求品质化、主体化、个性化、复合化趋势,近年来,博物馆从聚焦文物本体的欣赏价值,转变为汲取文物所承载的全方位价值,从展览为主到体验、创造、娱乐兼存,各种有效服务应运而生,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出来、流传开来,从而完成从看“展览”向看“文化”的转变。

这一过程中,博物馆的创新品质与成本是成正比的。博物馆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并不会因为参观人员的增多而有所改变,虽然创新支出的增加会随着参观人数的增加而摊薄创新成本,但这是在收门票的前提下。随着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即使政府财政补贴增加,但毕竟有个限度。要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满足更多人沉浸体验的需求,则需要用“市场化”来养“公益化”。《博物馆管理办法》第三十条就明确:“鼓励博物馆研发相关文化产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专业培训、科技成果转让等形式的有偿服务活动。”

1688元夜宿博物馆,只要性价比合适,就会有规模效益,进而逐渐降低价格,而博物馆因此赚到的钱,则可以更好地强化博物馆的公益性。同时,除了以定制为手段满足多层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外,博物馆更要结合自身馆藏,通过文创开发实用性、艺术性的文化产品,用这部分收入来养公益。比如,故宫每年文创收入10个亿,门票一年收入8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说:增加了几十个售票窗口,添置了很多供游客休息的椅子,对学生举办了2.5万场免费讲座,试行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等。

只要确保文物安全、法律法规允许,应该允许博物馆在教育和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不能因为收费高就否定其公益价值和社会意义。当然,目前一些博物馆推出的增值服务,跟收费相比,服务内容还不够好。这则需要博物馆反思其性价比,通过明示项目成本构成、明确参与者的年龄或知识结构、明示公益项目增值服务等,给游客更多知情权和选择权,在游客反馈中加以改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