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2022上合昆明马拉松在昆明滇池湖畔鸣枪起跑。其中,一位86岁老爷爷在压线人员的陪伴下,迈着稳健的步伐,坚持跑到终点,收获了众人的欢呼和掌声。(3月28日 澎湃新闻)

在全民健身如火如荼的当下,马拉松比赛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马拉松比赛不仅是参赛者和自己的较量,也是参赛者和他人的比拼。和年轻人相比,年过八旬的老人在体力、耐力等方面存在短板,难以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然而,“86岁老人跑到终点”不仅实现了精神世界的满足与自洽,也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与认同——不辜负每一位参赛者的热爱与坚持,让运动回归本位,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对于非职业运动员而言,参赛并不是为了拿奖牌,而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赛前多做一些锻炼,比赛的时候全力以赴,至于结果并不重要。马拉松比赛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种运动的乐趣,也带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少数人把目的和结果看得太重,忽视过程中的收获和享受,导致失范行为层出不穷。不论是“抄近道走捷径”,还是“骑共享单车跑马拉松”,抑或“拉拽马拉松冠军合影”,一些人本末倒置,让比赛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一些人热衷消费和利用“马拉松比赛”的各种符号,却对运动本身缺乏足够的认同与激情。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马拉松社会”,但与之相匹配的“马拉松文明”却明显“慢了一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微信朋友圈等影像,建构了一种新型社会关系;深谙印象管理之道的一些人,将社交媒体作为“秀场”。为了满足“秀”的需要、为了享受“秀”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一些人将马拉松比赛当成道具。为了体面、风光的“镜中我”,他们不惜移花接木、无中生有。说到底,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热爱运动,而是将运动当成一种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工具。

跑步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没有年龄界限。只要有一定的基础和积累,只要身体状况允许,老年人同样可以通过跑步实现“老有所乐”。只有真正懂得运动的快乐,品味体育带来的活力,才会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纯粹。努力跑出自己最好的成绩,哪怕就是倒数第一,也一点不丢人;这种成熟、理性的认知,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格局与胸怀。

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作为马拉松赛事的精神内核,在“86岁老人跑到终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围观人群的欢呼和掌声,本质上就是一种赞扬与致敬。不论是马拉松比赛,还是人生旅程,都需要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