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互换特产活动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爆火。活动规则很简单,网友各自准备一份家乡的特产,通过网络邮寄给彼此。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礼物与品味不同的地区特色美食。许多网友还在特产互换中标注“真诚”和“信任”,将其视为增加友谊,拉近彼此间距离的机会。然而在“互换特产”走红之时,也有一些网友曝光了自己的受骗经历。

“特产互换”的本质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同线上陌生人交往的形式,这种社交风潮的出现满足了我们对于熟悉生活场景之外世界的好奇心。与素未谋面的网友相谈甚欢、通过网络联系互赠家乡的特色产品固然浪漫,但由于这种相互邮递特产的形式,更多建立在口头约定与个人的道德约束之上,难免会有部分特产邮寄成本不对等,甚至破坏“规则”的欺骗行为出现。

在同网友进行“特产互换之前”,做好约束与保障十分重要。尽可能在双方承受范围内,特产付出成本处于一个对等且合理的区间。同时,也应该做好心理建设。避免收到的特品未达预期引起失望情绪乃至争端。虽然说用价格约束与衡量的友谊可能会使这种交流有些许尴尬,但如果多数群体可以遵循并形成风气的话,就可以形成一种契约精神,也才能使这种“特产互换”行稳致远,真正成为陌生人之间的“友谊”见证。

治理邮寄中的欺骗行为,除了个人的自我约束,也要通过设立相关法律条例,划定红线,加强对于其的打击力度。让欺骗者认识到“骗”来的特产并不好吃。

尽管“特产互换”这一形式尚处在探索阶段,但从社会和谐角度来看,“特产互换”无疑是互联网时代下“社交疏离”的温情补充。正如那句“真诚才是必杀技”,当远在山川之外的网络友人本着诚挚交流的态度,准备好心意十足、也“新”意十足的特色产品时,收件人都会收获满满的感动,从而对该地域甚至社会面的个体存在善意。希望特产邮寄交流体系与循环体系能良性发展,让带着善意和温情的特产包裹沟通网络的两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