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柯育超 李兴民 摄影报道)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如何?下一步将如何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3月17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簿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全占军对此进行了回答。

全占军表示,为进一步说清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省生态环境厅根据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推进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于2021年开始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两年来监测结果表明:国家公园内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一、二级标准,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100%,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细颗粒物(PM2.5)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细颗粒物(PM2.5)为11微克/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12微克/立方米。全年负离子浓度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100%,高于全省主要河流湖库水质优良率94.9%;饮用水水源包括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和农村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各项指标全部达标。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各类指标均低于风险筛选值。


(资料图片)

此外,根据生态环境部《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进行评价,2021年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质量指数(EQI)为77.44,高于全省74.81。区域生态质量为一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全占军介绍,2022年,省生态环境厅试点开展了首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参照生态环境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从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威胁因素、违法违规情况等6方面进行评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等级为“Ⅰ级”,生态环境变化评估等级为“变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等级综合判定为“优”。

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强化生态监测。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开展长期可持续监测,建设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观测站,按照“一站多点”的布局设计,依托多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构建空间上“样地—景观—区域”、时间上“历史—现状—未来”的多维度监测模式。

二、加强评价评估。除每年定期开展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外,省生态环境厅还将会同林业部门制定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评价评估机制,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工作成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家公园监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加大风险防控。一是开展国家公园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监测和预警研判分析,及时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和有害物种。二是加强重点区域封山育林工作,防止结构复杂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次生化,防范种子库的退化。

四、支撑“两山”转化。基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GEP核算,自然资源调查等,开展国家公园生态产品认证,遴选、培育一批种养、康养类、文化类等生态产品,探索国家公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和推动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