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包永婷3月15日报道:纸质文物如古籍、书画、碑帖的修复装裱,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时至今日,虽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在纸质文物修复装裱领域,手工技艺仍然至关重要。赵嘉福是当今国内全面掌握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碑帖书画装裱等技艺的大师级人物。

3月13日,《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新书首发仪式暨座谈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这是赵嘉福一生作品精选,包括碑刻、木刻、篆刻、砚刻和壶刻五个部分,全面展现赵嘉福先生作为古籍修复师的毕生心血。

赵嘉福是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部掌门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传承人,以“博雅”著称。所谓“博”,是指他技术全面:古籍修复、书画装裱、镌石刻字、碑帖传拓、碑帖装裱,五项全能。所谓“雅”,是指他的技术风神俊逸,无论手法还是作品,都兼具艺术气与学者气。


(资料图片)

1961年,赵嘉福入职上海图书馆,被分配至古籍修复组,职业生涯已整整60年。其间,他几乎完整亲历了新中国古籍修复、碑刻传拓业的复苏、起步,培育、发展,消沉、坚守,振兴、飞跃的全过程。

古籍破损的原因很多,针对不同情状,又产生了多种修复技法。若将各种古籍修复方法包括碑刻传拓技术等娴熟于胸、精益求精且妙到毫巅,举目望去,大师者只手可数,而赵嘉福是当今公认的领衔者。他师从南北两派名家,兼收并蓄,年复一年地经历实践-感悟-实践的过程,使两大修复技艺融于一身。由于在上海图书馆任职,赵嘉福受到当时的馆长、古籍版本、书法大家顾廷龙的教导,学古文、练书法,打好古籍修复的文史基础。这也造就了赵嘉福古籍修复、碑刻传拓、拓片书画装裱等技艺全面且融会贯通的重要因素。

受业于各路大师,有天赋、肯钻研、勤琢磨,加上数十年的操练,赵嘉福留下了许多精品佳作。以古籍修复而论,他曾参与抢救“山西赵城金藏经卷”、明代《西厢记》等一批国家一、二级文物的修复,至于嘉定、太仓等地古墓出土文献和清华大学受损古籍等也是经他手之后而获新生。

在碑刻、石刻技艺上,赵嘉福以实践积累和综合修养为基础,每每于作品中注入新的艺术内涵,令人称道。譬如一般而言,文字上石,多先运用“双钩法”描摹于石,再以刀刻之。他则以阅读为先,反复体会原作的每笔每划,起势、停顿、转折、收笔,揣摩写字的过程甚至书写者的情绪。以立于上海豫园入门处的“海上名园”刻石为例,该石采自于黄山祁门,石面未经平磨处理,呈凹凸不平的自然状。为表现原作的风采和神韵,他细心领会书法精髓,精心构思布局,果断将饱蘸浓墨的“海”字第一点作深度镌刻处理,让观者一眼望去即感觉到起笔的力与势。同时,将运笔、用墨特点与石面起伏相结合,粗显力道,细如游丝,完美地再现了原作的面貌。

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等属于手感、分寸和火候的技艺,虽有技术法则和艺术内涵可作归纳,但手艺中遍布“技术诀窍”,如用多少力量“揭”,怎样的干湿度使拓片恰到好处,刻碑中如何运刀令作品充满灵气等,均难以用理论文字完整表述,它的传承一向依靠一代代师傅口传心授。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表示,“我和邢跃华是1989年由文化部图书馆司主办、上海图书馆承办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学员,在参加培训班之前,我俩可以说是该行业的门外汉,是赵老师把我们领进了‘门’,此后我们开始跟随赵老师学习古籍修复、刻碑传拓与拓片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并最终爱上了这门事业。”

赵嘉福曾数度承担古籍修复培训主讲老师,他表示,“每每有人提及我现在的成功,我都会想起两位先生(黄怀觉和顾廷龙)对我的指导和培养。我现在所取得的成绩,都应该归功于恩师的栽培和提携。我继承师傅的精神,甘当培育新人的铺路石。”

值得一提的是,赵嘉福除了在上海图书馆收徒传艺外,2008年起他先后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辽宁省图书馆等单位担任古籍修复培训导师,每年赴全国各地传授技能。2014年,他还受邀担任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专家,在教学第一线指导研究生,即使他两次罹患重症,仍在手术休养后坚持完成带教任务,“只要干得动,就一直干下去”,他说,“我有责任把手上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

“赵老师此次将作品汇集出版,不仅对该领域的同道与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学习借鉴,并且对于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张品芳说。

推荐内容